近日,《医院蓝皮书: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(2025)》在“2025中国医院创新力大会”上正式发布。作为业内权威的第三方评价成果,该报告由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研究撰写,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。其综合竞争力与专科能力评价体系,已成为衡量社会办医机构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尺。
云南圣约翰医院凭借在医疗技术、服务质量、运营管理等多维度的突出表现,荣登2024-2025届社会办医两个榜单:
2024 - 2025届
社会办医·单体医院标杆300强
2024 - 2025届
社会办医·单体医院西南区域标杆30强
值得关注的是,这已经是云南圣约翰医院连续三年上榜“社会办医·单体医院标杆”。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圣约翰综合实力的权威认证,更印证了社会办医机构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价值。
一、构建高质量发展基石
坐落于滇池路466号的云南圣约翰医院,是云南省医疗体制改革的先行者,也是一家非营利性股份制三级综合医院。自成立以来,医院始终践行创始人朱世雄先生倡导的“仁厚、精进、博雅、笃行”核心价值观,在政府与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下,逐步成长为区域医疗的重要力量。
目前,医院滇池路院区核定床位450张,以“心脏医学中心、神经中心、康复中心”为三大核心学科,协同综合内科、外科、急诊急救等24个科室协同发展。通过常态化人才建设,医院已构建起一支专业化技术与管理团队——现有员工604名中,高级职称61名、中级职称106名,更汇聚了宋光义(影像)、邹云丞(心内科)、杨蕤(综合内科)、王建林(神经内科)等学科带头人,为医疗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。
二、三大中心齐发力,让标杆更有底气
在医疗硬实力的赛道上,云南圣约翰医院以三大核心学科为引擎,打造了区域急危重症救治的“生命防线”。
心脏医学中心作为云南省首批急性心梗定点救治机构,于2017 年通过“标准版国家级胸痛中心”认证,配备“双介入导管室+双源CT”尖端设备,开通7×24小时急救绿色通道,门球时间(D2B)持续优于国家标准,为急性心梗患者争取“黄金120分钟”。
由邹云丞、黄旺等80余位国内及省内心血管专家组成的团队,累计完成数万例心脏介入手术,在复杂冠脉介入、心律失常消融、微创心脏冠脉塔桥等技术领域保持省内领先,部分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,成为区域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的重要枢纽。
神经中心(脑卒中防治中心)以“时间就是大脑”为救治理念,整合神经内科、神经外科、影像科、电生理监护团队,形成多学科协作体系。
自2023年卒中中心通过验收后,进一步优化救治流程,运用静脉溶栓、机械取栓等国际前沿技术,严格把控救治时效,显著降低卒中患者死亡率与致残率,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规范化、高效化的全流程诊疗服务。
康复中心依托昆明圣约翰康源康复医院(二级专科医院)及院本部康复科、骨科、中医科,创新融合现代康复技术(如上下肢康复机器人、经颅磁刺激仪TMS)与传统中医理疗,形成“神经康复为基础、重症康复(康复促醒)与心肺康复为特色”的学科布局,同步发展骨科/疼痛康复、整合康复等方向。
配备多人高压氧舱、多功能电动康复床等国际设备,结合“术前评估-术后康复”个性化方案,覆盖患者从急性期到恢复期的全周期需求。
三、以患者为中心,让标杆更有温度
作为非营利性医院,云南圣约翰医院始终将“五精”理念(精进的医疗技术、精细的人文服务、精良的医疗设备、精选的中外良药、精美的就医环境)贯穿于医疗全流程,推动社会办医从“机构质量”向“社会健康价值”升级。
①急危重症“零障碍”救治:作为国家级胸痛中心、卒中中心、创伤中心,圣约翰针对胸痛、卒中、创伤这类时间就是生命的急症,推行“先救人再缴费”绿色通道——患者入院可直接进入抢救室,缴费、检查单补办等流程由医护人员代为协调,构起了医院应对急危重症的“生命防线”,真正实现急危重症“零障碍”救治。
②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站“暖导诊”:门诊大厅设立“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站”,及时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免费提供轮椅借还服务,主动为初到院患者提供“一站式”导诊,用“多跑一步”的耐心,化解患者对陌生环境的焦虑。
③病房区域的家庭式修养:在病房区域,医院以“身心共愈”为目标,打造差异化修养空间:普通病房按“一患一陪”设计,配备独立卫生间、可调节病床、折叠陪护椅;VIP病房部分增设沙发、加湿器、空调等设施;病区环境安静舒适,院内小花园绿植葱茏,让患者在治疗之外,更能感受到家的温暖。
④感谢信与锦旗里的真实温度:这份温度,也深深镌刻在患者的感谢信与锦旗里。无数真实的反馈不仅是对医疗技术的认可,更镌刻着患者对“身心双疗愈”的深刻共鸣——这里的医护人员不仅用医术解决身体病痛,更用倾听、陪伴、鼓励解开患者的“心理疙瘩”。
云南圣约翰医院用技术的高度、服务的温度书写了社会办医的高质量发展样本。这份荣誉,属于圣约翰的每一位用专业守护生命的医护人员,每一位信任支持的患者与家属。
未来,云南圣约翰医院将继续以“仁厚、精进、博雅、笃行”为底色,突破技术创新,打磨服务细节,在公益担当上延伸,让每一个医疗场景都成为治愈的起点,让每一份标杆的荣誉都转化为社会的健康福祉。
责任编辑:杨世如
审核专家:高文英